close


2010.08.15
離開民俗文化館之後不到五點半,我們來到了金門巷裡的一級古蹟龍山寺。據說清初時閩南泉州移民來台,龍山寺也跟著分靈至鹿港,所以這一帶也成為泉州人的群居地。


山門是佛寺界定內外,佛俗之門,進了山門就表示踏入佛域。龍山寺的山門窄而高,屋頂採[歇山重簷式],ㄧ般寺廟多用於正殿或後殿。細看沒有多餘繁複的雕飾,山門呈暗紅色,充分表現佛寺境地莊嚴肅穆的氣息。



山門前右方百年歷史的大榕樹。



進入山門之後就是寬廣的前埕和前殿。

前埕的石板來自泉州的花崗石,據說是早期鹿港與大陸通商,回程的[壓艙石],以利穩住船隻。石板間的長條帶與三川殿柱子有連成一體的視覺效果,讓龍山寺更顯獨特。

前殿中央三川殿(又稱三穿殿)開三門,兩旁各開一門龍虎門,故又稱[五門殿]。屋頂採[燕尾脊式]建築,垂脊是[仙姑騎鶴],鶴的底下ㄧ層是八仙人物。



前埕兩旁兩百多年歷史的石獅是青斗石雕成,為清嘉慶三年(西元1798年),澎江(澎湖)人許克京和溫陵(泉州)人劉堂華所贈。相傳他們當年渡海來台時,海上遇風暴,祈求觀世音菩薩保佑,終於成功抵達鹿港,於是便在泉州刻這對石獅,獻給龍山寺。



三川殿前的石板斜坡道稱為[御路石],為古時方便轎子出入的專用道路,又稱[斜魁]或[礓嚓]。

龍柱只有一條龍,一邊龍頭在上,彷彿直竄入雲霄;另一邊龍身朝下,龍頭回轉,是聞名的[翻天覆地]式雕法。



懸掛在樑下的短柱稱為[吊筒],常刻成花籃或白菜,又稱為[垂花]。吊筒外側的三角雕花板,上方有翅膀的天使,用來遮掩吊筒上的接縫,稱為[豎材]。ㄧ般都雕成獅鳳或仙女等,可見龍山寺當時受到西化影響。


樑柱之間排排展開,刻有花鳥古器,歷史人物或演義等圖案的雕飾板稱為[員光]。


中門上方凸出門外部分,穿過門楣,用來固定門內連楹,刻成[螭虎]造型,稱為[門簪]。據說因為[螭虎]式龍生九子中之ㄧ,由於性好望,因此常被刻於高處。


中門兩邊的紅色木對聯為[龍山開鎮源流遠 鹿水重興慈澤長]。


三川殿中門前方兩邊的似鼓石雕稱為[抱鼓石],有鞏固門板的作用。兩面呈螺旋狀據說是龍生九子中的[椒圖],因性好閉所以常被裝飾於門上。中央窄處呈垂巾,下面刻有童子。

側門前方似箱子的石雕則稱為[門枕石]或[石箱],功用和抱鼓石相同。正面浮刻為傳說中[龍馬負河圖,神龜馱洛書],側面是螭虎和花草圖。門枕石因久經觸摸或坐,呈暗色光滑之面。

[乞丐趕廟公]這句台灣諺語的由來,因為門枕石經常被乞丐坐著向信徒乞討,即使廟公想坐下都會被乞丐趕走,所以後來還被戲稱為乞丐石呢。

門聯旁的木雕門扇以大小螭虎圍成大香爐的造型。

靠近龍虎堵的是聞名的[太極八卦窗],採透雕法,正反兩面均可看。八角形內有兩隻鯉魚,四角均有蝙蝠,為[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]之意。

牆廊石雕為龍虎堵,分別為[左降龍]和[右伏虎];下面則是雌雄麒麟對堵。

外側稱為[博古垛],又稱[多寶格],刻有香爐,鰲魚和蝙蝠,香爐表[連綿不絕]或[祿],而鰲魚可防火災,蝙蝠取音[福]。



前殿由左龍門進入之後是戲亭。



中央戲台是廟方慶典時用來酬神的場所。這也是龍山寺的特別之處。



除了堅固的石柱石雕之外,龍山寺的木柱和木門等,果真有珍貴的百年歲月痕跡。

戲台上方還有個聞名的[八卦藻井],據說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。[八卦藻井]除了繁複精緻美觀之外,防塵防震,穩固木構樑間支柱,置於戲台上方還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,當然[八卦]還有鎮邪與平安之意。

龍山寺的彩繪是鹿港名師郭新林的精心傑作,自民國47年起,歷時六年才完成。



小尹尹嚷叫著腳痠拉著尹尹爸坐在戲台旁。



呵呵呵~可惜沒戲可看~

這裡可以看見三川殿門神是[韋馱]和[伽藍],龍虎門則是[四大金剛]。

出虎門旁,可見鹿港碩果僅存的[惜字亭],燕尾脊翹且四垂頂式的屋頂,方形雙層磚砌爐身,十分小巧典雅。以往人們十分敬重文字,認為紙上的字是神聖的,不能隨便亂丟棄,ㄧ定要拿到[惜字亭]焚燒,於是又稱為[敬字亭]或[聖蹟亭]。



中埕兩側均有的廂廊。據說清代鹿港許多在港口謀生的無業遊民,會到龍山寺尋覓臨時的棲身之所,此時廂廊便發發揮了社會救濟的收容功能。

這兩棵榕樹也應有百年歷史了吧?這就是所謂[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 ]。

龍山寺的正殿,採[歇山重簷式]屋頂。兩端的龍柱龍身從天而降,底部以龍足撐起,相當搶眼,是清咸豐2年所刻。正殿兩旁用來分中埕和後埕的是[八角門],和後殿的圓形月門呈現視角均勻對稱的美感。

正殿供奉[觀世音菩薩]。民間傳說觀世音菩薩原是天上[慈航尊者],因不忍世間陷於萬劫苦難,為拯救眾生,自願投胎興林國妙莊王的第三公主妙善,長後不願婚嫁,到白雀寺出家為尼。後又到大香山修練成正果,民間又稱之[觀音媽]。

兩側陪祀還有[境主公](廟境的守護神),[註生娘娘](授子之神)和[龍王尊神](海神或河神)。兩側的壁面還有十八羅漢。

左廂廊盡頭有一口巨大古鐘,據說是全台寺廟現存最大的古鐘,近兩尺高,直徑1.2公尺,重達千斤。以往懸掛於正殿內,鐘聲宏亮可傳十里之遠,因此為昔日鹿港八景之ㄧ,有[龍山鐘曉]之美譽。

當日因行程略趕,沒有進入正殿和廂廊參觀~可惜。



龍山寺後殿,殿內燈火通明金碧輝煌,現在為信徒誦經之地。後殿建築亦採[歇山重簷式]屋頂。兩旁有圓形月門。

清代後殿稱為[北極殿],祭祀北極大帝。日治時龍山寺被日人強占,正殿改奉阿彌陀佛,直到光復之後才回復為觀世音菩薩,而阿彌陀佛便被請至後殿。

西元1921年一場祝融之災,原來的北極大帝和觀世音菩薩等神像付之一炬。直到1938年重建後殿,所以風格明顯和前正殿不同。如龍柱是本省觀音山石所刻,顏色較灰沉,龍身紋路複雜,較多變化。

後殿內現奉祀阿彌陀佛(中),地藏王菩薩(右)和藥師佛(左)。

院中有三口井,由於傳說龍山寺為於龍穴,因此被稱為[龍泉井],兩個圓形為龍眼,在後殿左右旁,正前方的方形為龍喉。

關於這三口井的開鑿還有一個[抗日故事]。西元1895年,台灣淪陷於日本,約三百名鹿港抗日志士密集於龍山寺,準備發難,由於連月苦旱,便於後埕開鑿水井三口,準備以此地作為長期抗日之據點。可惜事機不密,被日人探知,派大批日軍包圍搜捕抗日志士,因義舉不幸失敗,只徒留這三井供後人憑弔之。



後埕看前殿。在後殿兩側還有左右翼殿,以前是禪師和高僧,講學傳經時暫時的居住之所。



後殿之後還有個瀑布水池庭園造景。



這間磚造屋是昔日廟公的住所嗎?大門被一根棍子封住了~禁止進入。



小尹尹對寺廟當然是沒有興趣的,但水池中肥碩的鯉魚倒是看得津津有味~我拍的所在位置有化妝室,就順便進去方便囉~



踏過[八角門]穿過長長的廊道,往前殿和山門方向離開。龍山寺應是我目前來過面積最大,國定一級古蹟之廟宇寺院了。





啊~電腦導覽壞了~不能玩。



中埕旁的右廂廊,有五塊嵌於壁上的古石碑(小尹尹身後的牆廊),也是龍山寺重要的史料資料。

[ 媽咪~我肚子餓了呀~ ],是的~媽咪也餓了說~咱們的下一站是鹿港天后宮 ,到廟口小吃嚐嚐肥滋滋的蚵仔煎吧~

參考資料:鹿港鎮公所。深度旅遊叢書[鹿港],遠流出版。Tony自然與人文筆記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