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2010.11
離開鹿港舊火車站之後,步行約五分鐘即來到青雲路上的鹿港文武廟。
從牆外可見草木扶疏,鬱鬱樹林,綠意盎然的前庭。
鹿港文武廟是文開書院、文祠和武廟的概稱。
在鹿港人心目中,與龍山寺和天后宮同享盛名。
進入山門之後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文開書院。
清道光四年(西元1824年),鹿港同知鄧傳安認為鹿港雖文風鼎盛,但因非縣治而缺乏儒學之所,於是倡同「八郊」(鹿港商會)建立書院。三年之後完成。為紀念台灣文化開基祖沈光文(字文開,於明朝荷據時期來台,教導漢移民讀書識字。),於是取名為「文開書院」。
當時曾聘進士蔡德芳等當代名儒執教,同時海外購書約三十餘萬冊以供學子閱讀。
日治時期因日人於鹿港設立公學校,文開書院的講學活動被迫停止。
光復之後,文開書院日漸殘破。民國64年的一場大火,幾乎將古蹟燒毀殆盡。民國73年依舊制復原改建為當今面貌。
文開書院可供祭祀、講學、居住,因之三進二院式的建築格局也都配合這些用途設計。
書院的三川殿採燕尾脊式建築,正上方的太陽火炬是鎮災避邪之象徵物。
前方有四先人泥塑指路,有加官進祿之意。
兩旁的龍頭魚身的「鰲魚」也稱「鰲龍」,為「鯉魚躍龍門」之源,有文人登科甲,「獨占鰲頭」之意。
左側面堵上有鹿港名家施文炳的書法作品。
古風的木構排樓和疊栱木雕。和龍山寺的三川殿的神似,很有道光年間的歷史感。
仔細看上有壽字紋的門印(或門簪)(排樓上突出的圓柱)。
刻有「賓日有祥興雲有兆 希賢得地入道得門」的方石柱,上窄下寬,是清道光年間創建者鄧傳安所提之楹聯。
出簷木雕和吊筒、彩繪泥塑的水車堵和石獅座。
左右外側面堵均有清朝文物彩繪。
古樸的木門和抱鼓石。
由三川殿看左廂房一角。
兩側廂房昔日為學生讀書和住宿的學舍。
文開書院的規模和體制,在當時相當於一所私立大學,也因為並非正式的儒學機構,所有開銷必須自給自足或是仰賴捐款和學費。
左廂房前方的牆上有道光27年的「公業修款碑」,斷裂為二,因年代久遠又欠缺照護,看來日益風化嚴重。上面內容是鄧傳安當年籌措田租做為書院經費的記錄。
日治時期,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來此地拜訪停留過,而一度改為「北白川宮紀念堂」。左廂房內有兩塊北白川宮親王的紀念碑。
樸拙詩意的廂房門扇。
書院左廂房之外的道路,稱為「青雲」,昔日有牌樓,上書為「青雲捷步」,也是青雲路名稱之由來。
左廂房內的書法展覽。
正殿是書院的重心--祭祀和講堂。
前堂採歇山式屋頂,講堂採捲棚結構,與前堂相接部分加以小頂,讓雨水能從兩端留下,稱為「螯殼」。
石柱上的楹聯為「學海無窮樂得英才教育 青雲有路佇看奎辟聯輝」。
講堂是授課解惑之地。通常是山長坐在講台前,學生自己閱讀,遇到疑惑或不解之處才去請教山長,山長有時也會開講授課。
時代變遷,昔日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如今不再是求學問的唯一指標。人人都有大學可念的結果,造成了我們的大學生普遍被動懶散、短視躁進的讀書習性,現在甚少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了。能夠純粹為了求知而讀書,沒有其他私心利慾,現在看來更是可遇不可求啊!
正殿分為前堂和講堂,前堂為祭祀空間。
這裡供祀著南宋大儒朱熹和對台灣文教有特別貢獻的八名賢士牌位(沈文開、徐孚遠、盧若騰、王忠孝、沈佺期、辜朝荐、郭貞一、藍鼎元)。
正殿彩繪斗栱。這裡也有「鰲龍」雀替木雕。三層通樑上還有五個紅黃綠大小不等的瓜筒。
往正殿後方的講堂通道,上方亦可見精緻的彩繪斗栱。
行至正殿講堂之後,才知道現在規劃為「名人館」兼圖書室,為數度不多的矮書櫃內有書冊和幾張桌椅。
出了講堂便是昔日山長(院長)住的後堂,現為「藏書室」。
由此可知,昔日山長和學生共同居住在院內,一方面可以就近督促學業,同時也以身作則、淺移默化學生的道德品行。而學生們更可以乎相切磋知識、砥礪學業,更能增進學習效果。
莫怪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,文開書院文風鼎盛,因此培育出了六位進士,九位舉人和百餘秀才。
山長居住的後堂較樸素,沒有多餘的裝飾。
兩側走廊,均有造型獨特的花瓶門。
左側花瓶門通往左廂房。
正殿講堂之後,後堂之前有一對兩百多年歷史的象牙樹。
據說彰化縣有一百多棵珍貴老樹,光鹿港就擁有22棵,大多是榕樹,最多推測有三百一十年。
進入右廂房之後,可直通花園,是當時學生的休憩之地。
右廂房現在部分為公用講堂之所。
右廂房內觀看後堂中庭之景。
後堂的右側出口可通往復興南路。
從正殿看三川殿。
離開文開書院前往右邊的文祠。
文祠前庭可見入口山門和文開書院前庭。
資料來源:彰化縣第三級古蹟導覽叢書 鹿港文武廟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